山东临沂罗庄区付庄街道大河湾村
本站网址:
344460.108cun.com
将本站设为浏览器首页 将本站加入到收藏夹
人文趣事

临郯青年救国团

发布时间:2023-10-12 14:10:46     阅读:209 举报

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全国人民抗战,于“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即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共山东省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于一九三七年十月中旬在济南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发动抗日游击战争的十大纲领,并随即派干部到各地组建、恢复党的组织,做好发动起义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抗日宣传,组织各种抗日团体。济南沦陷前夕,中共党员丁梦孙受党组织的派遣,和爱人郑仃云一起,由济南经泰安到临沂开辟工作。抵临沂后不久,省委派李仲林到临沂传达了省委关于当时形势的指示,并在李仲林支持下,建立了以韩去非为书记,丁梦孙、李华舫等为委员的中共临沂特别支部。一九三八年一月,第五战区临沂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成立,丁梦孙被推选为动委会副主任( 主任由县长王保合兼任 ),这为发动民众抗日,创构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年二月下旬莒县失守后,日伪军两万余人,开始向临沂进犯,其前哨部队于三月初抵达汤头( 临沂东北六十华里)。临沂形势混乱,人心惶惶。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成立的消息传来后,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时,临沂特别支部及时研究了今后开展工作的方向问题,即决定:由于梦孙以第五战区临沂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副主任的合法身份,到临沂城南三重一带,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第五战区临郯青年救国团。同时利用丁梦孙、白薄泉和王洪九在济南军官学校同学的关系,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争取地主武装一致对外,团结抗日”。从此,临郯青救团的筹建工作便紧张地展开了。丁梦孙、郑仃云由济南到临沂后不久,从( 一九三八年 )元旦后开始便在城南一带村庄开展了工作。四月二十一日临沂城失陷后,他们又到了三重村,与当地有声望的贫苦知识分子高树屏、张准亭、张稼轩、白薄泉( 临沂东关人,一九四O年三月牺牲 )等取得了联系。丁梦孙将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已经建立和批准各县建立相应组织的情况向大家作了介绍,明确提出即将建立第五战区临郑青年救国团县团部和在大的村镇建立分团的问题。通过广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快团结了一大批青年男女和革命知识分子。如毕秀英( 赵剑萍)徐海棠等女同志是由其老师李占五带领去参加抗日工作的。此时间,李华舫也常到三重送材料或进行联系,郑们云等整天忙着送往迎来和印刷文件。由于三重一带的救亡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对周围的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丁梦孙等便因势利导,深入到老小屯、宋庄、小城东、纸坊、南头等基础好的村庄中去进行发动和宣传,使这些地方的青救工作发展很快,筹建青救分团工作迅猛异常。“当敌人的铁蹄,第一次踏到了临郯境域的时候( 即三、四月间 ),从城里到乡村个个都害着恐日的重症,同时,更因为某些特殊的情形,连救亡歌曲的哼唱,也会被认为是洪水猛兽而不敢亲近。在这样的情况下,临郯青救的产生,的确是经过了相当的困难。为了搞好统一战线工作,得到士绅名流的支持他们注意做好地方上有影响的人士的工作,丁梦孙、唐涛、李占五、郑仃云、毕秀英等到宋庄后( 不久韩去非、杨士法等也去了 ),住在沈林甫同志家里,首先将沈甫、王献廷等组织的“抗日民族解放促进委员会”改为临郯青年救国团的一个分团。沈林甫家是新兴地主,有粮食吃,并有自己的枪支。丁梦孙等就以宋庄为基点,组织群众、宣传抗日。后来,沈家人多粮食不够吃,困难逐渐增多,丁梦孙便让沈朴甫以个人的名义,写条子向旺庄国民党乡长陈武借粮(旺庄有城县的谷仓),保证打败日寇后归还。利用这个办法,解决了当时许多困难,保证了抗日工作的顺利开展。五月初,根据中共苏鲁豫加特委决定,将临沂特别支部扩建为中共临郯县委,韩去非任书记,丁梦孙任青年部长和统战部长。县委为适应斗争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决定立即成立临郑青年救国团县团部。五月上旬,青救团成立大会在丁庄小学召开,与会的都是拥护我党主张,坚决抗日,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士,共三、四十人。会议正式宣布建立临郯青救团县团部,公推丁梦孙、马培卿、李占五、郑仃云等一、二十人为执行委员会委员,丁梦孙为常务( 即主要负责人),马培卿负责组织工作,郑仃云、李占五负责宣传工作。不久,在丁庄小学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明确孙明光为组织部长,刘贯廷为宣传部长,石世良为军事部长,贾丰为副部长,马培卿为总务部长。临青救团是我党在这一地区第一次公开组织的抗日救亡群众团体。它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青救分团的发展。县团部成立前,基础好的村庄已建立了几个分团,县团部成立后,形势发展很快,各地不断派代表到县团部进行交涉并回报情况。如兰陵地区的代表魏玉华、孙景亮到涌泉一带找到县团部后,县团部丁梦孙、刘剑等同志热情接见,对青救团的宗旨和任务作了指示,并研究确定,兰陵为临青救团第十七分团,走前发给了分团的印章,回去后就商议成立了十七分团”。当时,县团部已 “下设二十六个分团,每个分团设有武装二十名至数百名不等,共有团员七千余,枪千支余”。到同年七月间,所属分团发展到三十七个之多,成为临敌后群众性最广泛的抗日组织。青救团所属分团之序号按成立时间先后排列,其领导骨干、活动中心等情况大致如下:

陈信亭、刘永祥、姚锡臻、危益民、张乃修等在老小屯一带建立了第一分团;

王献廷、杨月扬、杨殿举等在纸坊、小城东一带建立了第二分团;

陆炳五、朱荫南等在南头、后村一带建立了第三分团;

沈林甫、王振南、王元荣等在宋庄成立了第四分团,

赵民三、赵广俭、赵永尊、赵修等在芦汪子、马庄一带成立了第五分团;颜月岩、颜景五、颜淑和在芦柞成立了第六分团;

徐昆吾( 徐林 )、徐成、徐恩蒲、齐展云等在马头成立了第七分团;

路炳五、朱荫南、宋成德、刘安民、刘玉屏(女)、朱士璋、刘海堂、蒋奇等在册山、后村、南头、大山后、大河湾、小丁庄一带组建第八分团;

陈乐善( 陈乐山 )、刘同泰(.刘东岑 )、魏平斋、马严、韩其德在禹王城、韩家埠成立了第九分团;

杨守忠、杨锡亮、杨树民在庄坞成立了第十分团;

李少周等在耿墩成立了第十一分团;

付普仁、付伯达、付展如、王子通等在涌泉成立了第十二分团;

朱继箴、王敬亭等在房庄成立了第十三分团,

张子克、张兆涌等在层山成立了第十五分团,

杨景田、魏玉华、孙哲南、靳耀南、秦泽甫、任广秀、王伯华在兰陵一带成立了第十七分团;

刘子见、刘克文、丁次乾、刘炎、赵兰章等在长城、四哨一带成立了十八分团,

马祥甫,马子方、孟正甫、马思孔在马石河一带成立了第十九分团;

管登岩等在马头镇成立了第 二十二分团;

徐伯贞等在徐吁子成立了第二十三分团,

黄杰三、黄文熙、黄献芝等在黄村成立了第二十四分团;

宋幼准在港上成立了第二十六分团,

滕金(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牺牲 )等在华埠成立了第十八分团;

蒋镜环等在沙埠成立了第三十二分团,

埠前庄--带成立了第三十三分团;

孙竹泉等在九曲成立了第三十七分团。这个组织后来一直发展到营南、东海、赣榆及县等县境。

一九三八年六月,刘剑来到临郯县委工作,任 书记,丁梦孙仍分管青救团工作。因县团部在三重一带活动时间长,目标大,迁到了南头。在三重活动期间,曾举办了两期干部抗日训练班,每期三、四十人,丁梦孙、刘贯廷和郑们云等都在训练班里讲过课。

临郯青救团团歌

“苍山浮着白云,沂河流着黄金。这儿是抗战的据点。鲁南的中心。这儿土地肥美,养活了我们祖宗和我们。我们为了生存,下定了抗战的决心。我们活泼勇敢、朴实坚定,更有牺牲的精神。团结! 团结临郯的青年,大家一条心!一面抗战,一面学习,要负起救国的责任!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我们推动着时代,时代推动着我们,临郯的青年!青年!向前进!!”这歌声激励着我们,向着光辉灿烂的未来迈进。